为丰富社区少儿暑期生活,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,雨花社区举办“我是小小科学家”主题活动。通过娱乐、科普、手工制作相结合的小组活动形式,让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学习新的知识,提升其各方面素质与能力。
【动画观影】
活动一开始,通过播放动画引出“吹泡泡”这一主题。动画中,小猪佩奇和它的弟弟乔治在喝橙汁时能够吹出很多泡泡。志愿者老师从动画中提出问题:怎样才能吹出漂浮在空中的泡泡呢?又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呢?带着诸多问题,小朋友们对接下来活动充满了兴趣。
【吹泡泡】
小朋友们说出吹泡泡要准备的工具,分别为泡泡水和泡泡圈。而这两个工具是怎么做的呢?有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呢?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设想生活中泡泡出现的场景:洗手、洗澡、洗头发、洗衣服...原来泡泡水是在水中加入了洗涤剂或肥皂液!而泡泡圈不常见,生活中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替代呢?答案是吸管!大家用材料调配好泡泡水,并尝试用吸管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泡。
【知识科普】
“泡泡是怎样形成的呢?为什么加入肥皂液才能吹出泡泡呢?”带着这两个问题,志愿者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聚在一起,扮演”水分子“的角色。水分子紧紧地贴在一起,注入空气后,小朋友们围成一个紧密圈,形成一个小泡泡。一旦水分子们贴的太紧,空气就会被挤出去,泡泡就消失啦!此时加入肥皂液,志愿者老师扮演肥皂液分子,拉开水分子们,使他们从紧紧贴在一起的状态变成手拉手的状态,可以注入更多的空气,泡泡就变大啦!通过小小的互动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小朋友们进入微观世界,理解了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。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,相互配合,收获快乐和友谊。
【制作泡泡机】
志愿者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回想了吹泡泡的环节,小朋友们一口气能吹多少泡泡呢?吸管吹出来的泡泡很小,一次只能吹一个。怎样才能一次吹出更多的泡泡呢?当然是泡泡机!
于是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,大家着手制作泡泡机。小朋友们用起子旋转螺丝钉,将电池盒、风扇底座固定在底板上;接着,将电池盒上的电线接在马达的正负极上;然后将风扇、支架、马达和泡泡圈组装在一起,再在透明塑料盒中调配好泡泡水,浸过泡泡圈,放在底板上。这样,一个泡泡机就初步完成啦!最后,小朋友们将电池放进电池盒,按下开关,手摇泡泡圈,泡泡机就吐出了许多泡泡。制作好泡泡机的小朋友们十分兴奋,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本次活动围绕吹泡泡这一娱乐形式,提出许多问题,为回答这些问题,志愿者老师为社区少儿科普泡泡形成的原理,理解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。同时,通过泡泡机的制作,增强动手能力、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,在玩乐的过程中促进社区少儿全面发展。